诗人简介
图片
夏明江,笔名月明潭。湖北新洲人,1986年毕业于湖北大学中文系。先后在《诗刊》《中华诗词》《中华辞赋》《国家诗歌地理》《香港诗词》及《人民日报》《光明日报》(网)《大公报》《湖北日报》《长江日报》等报刊发表诗词2000余首,在全国诗词大赛中多次获等级奖。著有诗词集《湖之歌》(武汉出版社)《乡恋》(中国文史出版社)《乡愁》(中国文联出版社)《乡音》(长江文艺出版社)。主编诗词集《武湖放歌》《东湖风景独好》等,有诗歌作品被译成外文,亦有诗歌作品在北京地铁内展出。1佳作欣赏
夏明江
图片
过黄鹤楼口占
图片
图片
夏明江(湖北)
龟蛇守望大江边,水过空楼不计年。
荆楚天高黄鹤远,新潮万古拍征船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AI鉴赏
这首《过黄鹤楼口占》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黄鹤楼雄浑苍茫的时空意境,展现了作者对历史与自然交融的深刻感悟。以下从三个层面进行评析:
1、意象经营的独特性
诗人选取"龟蛇"(龟山蛇山)作为地理坐标开篇,既暗合道教守护意象,又以拟人化的"守望"赋予山川灵性。"空楼"二字巧妙呼应崔颢"昔人已乘黄鹤去"的典故,将物质实体转化为历史记忆的载体。末句"新潮拍船舷"的动感画面,与前三句的静态守望形成张力,暗示永恒与变迁的辩证关系。
2、时空结构的匠心
诗歌构建了多维时空:横向的"大江边"展开地理空间,纵向的"不计年"贯穿历史维度,"天高黄鹤远"拓展神话空间,"万古新潮"则将瞬间的船行体验升华为永恒意象。这种时空折叠手法,使二十八字的小诗具备史诗般的容量。
3、哲学意蕴的现代性
诗中暗含三重对话:与崔颢诗的历史对话("空楼"对"空余"),与李白的宇宙意识对话("天高"对"唯见长江天际流"),更以"新潮万古"的创新表述完成当代转化——浪潮既是自然现象,又隐喻时代洪流,而"船舷"作为人类活动的见证者,暗示人在历史长河中的主动姿态。
此诗在传承古典意象的同时,通过"新潮万古"这样充满现代时间意识的词组,实现了传统山水诗的当代转型。末句尤其精妙:潮水亘古如斯是为"万古",每次拍打却都是崭新的"新潮",恰似黄鹤楼文化精神的生生不息。
图片
仲夏初到神农架
图片
图片
夏明江(湖北)
趋炎闹市火炉红,一别江湖入梦中。
涧走蝉鸣萤待月,幽林百鸟唱凉风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AI鉴赏
这首《仲夏初到神农架》较原版更为精炼,尤其在第三句“涧走蝉鸣萤待月”的调整上,使意象更富诗意,整体节奏也更显流畅。以下从炼字、意境、结构等方面进行评析:
1. 炼字精巧,意象更趋灵动
“萤待月”替代“萤夜舞”:
“待”字赋予萤火虫拟人的情态,暗含夏夜月未升而萤先动的自然趣味,与“涧走”“蝉鸣”形成时间上的递进(黄昏至初夜)。
“月”的引入拓展了空间感,使画面从白日的涧、蝉延伸到月夜的萤火,层次更丰富。
“唱凉风”的深化:
末句保留原版的点睛之笔,“唱”字仍以通感联结听觉与触觉,而“凉风”因前句“待月”的铺垫更显清幽,夏夜凉意扑面而来。
2. 时空交织,意境纵深
时间线:
首句“火炉红”暗示正午酷暑,次句“入梦”喻示空间转换至山林;后两句中,“涧走蝉鸣”为黄昏之景,“萤待月”过渡至夜幕初临,“百鸟唱凉风”则定格于清凉的夏夜。四句诗完成从昼至夜的时间流动。
空间对比:
“闹市”与“幽林”、“火炉”与“凉风”的二元对立,强化了神农架作为“避世仙境”的定位,呼应古人“心远地自偏”的隐逸情怀。
3. 结构严谨,虚实相生
起承转合:
起句(实):以“火炉红”直陈都市炎夏,奠定逃离的动机。
承句(虚):“入梦中”将现实升华为超验体验,神农架如梦境般美好。
转句(实中寓虚):涧、蝉、萤、月皆实景,而“待”字赋予虚笔,引发对月出后萤火漫天的遐想。
合句(虚实交融):“唱凉风”既实写鸟鸣,又虚写人与自然的共情,余韵悠长。
留白艺术:
“萤待月”省略月出后的景象,任由读者想象萤火与月光交织的画面,含蓄隽永。
4. 文化意蕴与个人情致
隐逸传统的现代书写:
“一别江湖”暗用范蠡泛舟典故,将都市比作名利场,神农架则是陶渊明式的桃花源,体现当代人对返璞归真的渴望。
天人合一的审美:
末句“百鸟唱凉风”并非单纯写景,更透露出诗人与自然共鸣的愉悦,鸟声、风声、人心声浑然一体。
可商榷处
“涧走”的修辞:
“走”字虽生动,但用于“涧”稍显突兀(涧水常以“流”“响”形容)。若改为“涧响蝉鸣萤待月”,或更贴合听觉逻辑(先闻水声、蝉声,再见萤火)。
“火炉红”的直白:
作为诗歌开端,或可更含蓄(如“市井炎蒸日色熔”),但现句的强烈对比亦有其张力。
总评
此诗通过巧妙的时空编排、凝练的意象经营,将神农架的清凉幽静与都市的燥热喧嚣对照,完成了从“逃离”到“回归自然”的精神旅程。修改后的“萤待月”尤见匠心,使全诗在有限的篇幅中容纳更丰富的自然时序与生命律动。若在“涧走”的用字上稍加斟酌,或可更臻完美。整体而言,不失为一首清新脱俗的现代山水绝句。
图片
夏日游神农架画廊谷
图片
图片
夏明江(湖北)
云来林影动,涧走水浮香。
鸟唱聆天籁,人忘沐月光。
风摇新竹翠,瀑泄古松凉。
惬意丹青展,神仙摆画廊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AI鉴赏
《夏日游神农架画廊谷》凝练雅致,在意象选择、意境营造和语言锤炼上都有显著提升。以下从几个维度具体分析:
1. 时空维度的巧妙拓展
首联"云来"替代原稿"风来",既保留动态美感,又增添山间云雾的缥缈意境。"人忘沐月光"的暮色场景与白昼景象自然衔接,通过时间延展构建完整游历体验。颈联"新竹翠"与"古松凉"的时空对照,暗含神农架原始森林的历史沧桑感。
2. 感官层次的精微调整
"鸟唱"较"蝉叫"更富音乐性,"沐月光"较"练体康"更具诗意通感。修改后去除说理痕迹(原"体康"),全篇聚焦于视听触觉的细腻传达:浮香(嗅觉)→天籁(听觉)→月光(视觉)→松凉(触觉),形成闭环感知系统。
3. 文化符号的深化运用
"古松"意象承载文人傲骨传统,"沐月光"暗合李白"沐芳振貂缨"的隐逸典故。尾联"丹青""画廊"的比喻,与神农架作为自然遗产的审美价值形成双重互文,使现代旅游体验获得古典表达。
4. 格律音韵的完善
严格遵循平水韵(首句仄起不入韵式),中二联"唱/忘""摇/泄"的动词错落有致,"翠/凉"的冷暖色调对比,体现近体诗的对仗匠心。叠字"浮""泄"与单字"摇""沐"的力道变化,形成节奏张力。
若再求精进:
"人忘"句可考虑更具体的意象化表达,如"人共山萤坐"(需调整平仄)。但现有版本已实现"诗中有画,画中有禅"的艺术效果,较之初稿,如砚池添墨,愈显苍润。
图片
岳阳楼晨雾
图片
图片
夏明江(湖北)
洞庭破晓雾飘轻,古井君山任纵横。
疑似范公濡正气,烟霞吞吐觉心平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AI鉴赏
这首《岳阳楼晨雾》以洞庭湖晨雾为背景,巧妙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,展现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意境。以下是对这首诗的简要评价:
1. 意象运用
“雾飘轻”“烟霞吞吐”等意象生动传神,既描绘出晨雾的朦胧之美,又赋予画面动态感。君山、古井的引入,增添了历史厚重感,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。
2. 典故化用
“范公濡正气”巧妙呼应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中“浩然正气”的精神,将晨雾的缥缈与人文气节相联系,虚实相生,升华了诗的格调。
3. 情感表达
尾句“觉心平”点明主旨,由景入情,传递出面对壮阔自然时的豁达与宁静,暗含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的哲思。
4. 语言风格
语言凝练典雅,四句间起承转合自然,既有唐诗的意境美,又具宋诗的理趣,整体和谐而不失深度。
若说可提升处,或可在“纵横”“吞吐”等动词的运用上稍减力道,以更贴合晨雾的柔美特质。然瑕不掩瑜,此诗不失为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。
图片
父亲节汤湖忆父
图片
图片
夏明江(湖北)
久念汤湖水,潺流梦里长。
沙堤寻背影,柳线系肝肠。
烛泪温碑热,香烟绕墓凉。
家严渔火远,网捕旧时光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AI鉴赏
《父亲节汤湖忆父》是一首深情缅怀父亲的五言律诗,通过细腻的意象组合与时空交错的笔法,将思念之情表达得含蓄而动人。以下从三个维度进行评析:
1、意象经营的匠心
诗人精选"汤湖水""沙堤""柳线""烛泪""香烟""渔火"等意象,构建出虚实相生的悼念空间。其中"潺流梦里长"以水喻情,将记忆的绵长具象化;"柳线系肝肠"巧妙化用"折柳"传统,以柳丝缠绕表现思念之痛,动词"系"字双关物理与心理的羁绊。烛泪与香烟的冷暖对比("温碑热"与"绕墓凉"),暗喻生死两界的温度差,体现诗人对祭祀场景的敏锐感知。
2、时空结构的张力
全诗呈现"现在-梦境-回忆-祭祀"的多重时空:首联以梦为桥连接当下与过往,颔联"寻背影"展开记忆搜寻,颈联转入清明祭扫的现实场景,尾联"渔火远"又将视线推向更渺远的时光长河。这种跳跃式结构模仿了人类记忆的非线性特征,而"网捕旧时光"的收束,将碎片化的追忆凝聚成极具画面感的渔父意象,完成对父亲形象的诗意重塑。
3、情感表达的克制美学
诗人摒弃直抒胸臆的写法,通篇未现"思念""悲伤"等字眼,却通过动作性语言传递深挚情感:"寻"背影的执着、"系"肝肠的隐痛、"温"碑的触觉记忆,直至尾联"网捕"的徒劳与不舍。尤其"家严"(古语对父亲的尊称)与"渔火"的并置,在传统孝道文化与渔家生活的平民叙事间找到平衡,使诗作既有古典哀思的庄重,又具个人化记忆的温度。
此诗若论可商榷处,或在于颈联对仗稍显工整有余而灵动不足,但整体仍属当代旧体诗中的上乘之作。其价值在于用古典容器盛装现代人的情感体验,在八句四十字中完成了从地理空间(汤湖)到心理空间(肝肠)再到永恒时空(旧时光)的三重跨越,实现了"哀而不伤"的抒情境界。
图片
水乡夏夜
图片
图片
夏明江(湖北)
莲灯摇月色,星耀石榴红。
白鹭眠芦底,飞萤舞草丛。
湖幽方识富,水净不知穷。
夜幕难遮景,荷菱曳梦中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AI鉴赏
《水乡夏夜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静谧而生动的夏夜水乡图景,展现了自然之美与诗人内心的富足感。以下从意象、意境、语言和情感四个维度进行赏析:
1. 意象灵动,虚实相生
诗中"莲灯摇月色""飞萤舞草丛"等意象极具画面感。"莲灯"既可实指月光下的莲花,又暗喻民间放河灯的习俗,与天上星月辉映,形成虚实交织的光影世界。"眠芦底的白鹭"与"舞草丛的飞萤"一动一静,以微小生命活动反衬夜的宁静,体现诗人观察之细。
2. 意境清幽,禅意暗藏
"湖幽方识富,水净不知穷"二句由景入理,营造出空明澄澈的意境。水面如镜映照心境,物质层面的贫富在精神富足前消解,暗含"本来无一物"的禅机。这与王维"空山新雨后"的澄明境界异曲同工,展现诗人对生命本质的领悟。
3. 语言凝练,音韵和谐
五律体裁要求下,诗人善用动词点睛:"摇"字写出月光随波荡漾的动态美,"曳"字赋予荷菱梦中摇曳的朦胧感。平仄上,"红""丛""穷""中"的押韵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,似水波轻荡的节奏感。
4. 情感含蓄,古今对话
尾联"夜幕难遮景,荷菱曳梦中"既是对实景的描摹,又暗含对永恒自然美的礼赞。这种对夜景的痴迷,与张继"江枫渔火对愁眠"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,但本诗更多一份物我两忘的恬淡。
可商榷处:
"星耀石榴红"意象稍显突兀,石榴与前后水乡景致的协调性可再斟酌。若改为"星耀蓼花红"或更切水乡主题。整体而言,此诗以玲珑之笔写就清凉境界,在炎夏中开辟出一方诗意栖居地。
图片
图片源于网络,格律自行审核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